第三百四十二章 清者自清(1 / 2)

阴间直播间 雨中小生 1979 字 7个月前

趁着周强还在白玉镇,李岩打了个电话给他,把师资力量匮乏之事提了一下。

贫困山区多数学校都存在老师不足的问题,有些地方的学校甚至因为缺老师没法继续上课,周强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
人家老师不想在这儿教书,总不能用绳子把人绑过来吧。

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一番,周强理解李岩的难处,要是连教师的工资都要李岩独自承担,未免太说不过去。

毕竟他没有义务付这笔钱,李岩是好心到这里捐建学校,不能把这份好心当做理所当然。

李岩提出一个建议,公开招聘教师,至于老师的工资,由他个人和县里各出一半,双方压力都小一些。

此事周强自己做不了主,只能回县里开过会议才能做决定。

接下来几天,如预料的差不多,报名石头村李岩小学的学生超过六百名,人数还在持续上升,甚至有县城的学生来这边报名,显然是图一个省钱。

对于这类情况,李岩让张浩锋发布一个公告,不招收非农村户口的学生。

县里镇里都有公立小学,义务教育阶段花不了多少钱,李岩捐建学校是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孩子,而不是让某些人投机取巧,明明有经济能力供孩子读书,还硬要占一个名额。

据负责报名的老师说,那个县城的学生来报名时,穿得光鲜亮丽,根本不像穷苦人家的孩子,类似的学生远不止一个两个。

六百多个报名者,有近三分之一不符合条件,李岩果断让张浩锋筛选掉。

周强回到县里,立马将李岩的建议上报,几个领导召开会议,商量后决定采纳李岩的建议,由县里和他共同支付老师工资。

得知石头村李岩小学不招收非农村学生,一些县里和镇里的家长有意见了,现在提倡人人平等,凭啥不让我们的孩子入学?有人甚至说,这是赤裸裸的区域歧视。

这种说法很快就传得沸沸扬扬,特别是白玉镇的家长,反对意见都传到镇领导那里。

张谦也是一个头两个大,原本捐建学校是好事,谁曾想搞成这样,看来学校建的太好也未必就是好事。

张浩锋性格较为耿直,完全按照规矩办事,凡是非农村户口都不接收,连一位副镇长的儿子都被拒之门外。

那位副镇长表面上没说什么,心里不爽是肯定的,这不是摆明了不给面子吗?

不过张浩锋的做法得到李岩的支持,就应该这样公正严明,否则开了一个坏的先例,就会有第二例第三例,或许用不了几年,在学校里念书的都是关系户,真正穷苦人家的孩子反而得不到上学的机会。

针对这个问题,张谦专门到石头村和李岩见了一面,不能任由家长们不满的情绪滋生下去。

“李老板,你应该听说了,现在镇里许多民众对你们学校的招生政策表示高度不满,你看是不是稍微退一步,比如说拿出多少个入学名额给城镇户口的学生?”张谦苦笑着说道。

李岩确实听到不少不利于学校的言论,凡事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,有人表示不满也是正常的。

张谦的提议给了他一些启发,可以缓和一步,拿出五十个名额给城镇孩子,不过不能和农村孩子一样享受免费待遇,该收的学费伙食费和住宿费,一样都不能少。

当然,也存在比较特殊的情况,城镇户口的家庭同样有贫困户,如果经过确认,家里经济的确很困难,那可以另外处理。

法理不外乎人情,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,不能被规矩的条条框框束缚住思维,要灵活变通。

李岩的想法得到张谦的认可,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解决办法。

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农村居民高一大截,除了少部分特别困难户,多数家庭供孩子上学问题不大。

学校多出这项收入,还能给穷苦孩子更多帮助,是一项双赢的策略。

李功时刻派人盯着李岩的动向,得知他身处云贵山区,捐建了五所小学,在招生方面出了问题,李功眼中精光一闪,觉得可以借此机会大做文章。

他立马找来一些无良记者,塞给他们一些好处费,请他们去白玉镇做一次暗访,写几篇对李岩不利的报道,彻底搞臭他的名声。

信息时代,各种媒体平台泛滥,记者编辑昧着良心拿钱办事是常有的事,抹黑一个人是他们的拿手好戏。

到了白玉镇,采访过几个镇里人,对李岩的评价褒贬不一,有人念他的好,也有人说他歧视城镇居民。

记者们挺无语,以前经常听人说歧视农村人,到了李岩这儿,居然反了过来。

经过简单了解,他们很快猜出李岩的用意,不过既然要抹黑他,肯定得写的偏激一些,最好把各种屎盆子都扣到李岩头上。

没过两天,一则名为《著名企业家歧视城镇居民》的报道出炉,借助标题吸引不少读者。

内容比较真实的阐述了石头村李岩小学招生风波,但在解析过程中,故意扭曲事实,将李岩此举定性为地区歧视,恶意区别对待城镇农村户口。

李功不但请了黑心记者,还雇佣不少网络水军和喷子,专业喷人三十年,对李岩的形象进行各种污蔑。